快遞江湖戰爭加?。菏爻菗尩?順豐加急
發布于:2020-01-08 來源:http://www.t5720.com 點擊次數:這兩年來,順豐表現得有些著急。
2019年12月9日,順豐控股發行金額為58億元的可轉債正式上市交易。第二天,順豐控股的控股股東明德控股就將持有的可轉債悉數賣出。
在急著套現的同時,順豐急躁的另一面也有目共睹:急著擴張,不惜負債幾百億元;急著擁抱電商,不惜降價接單。
急躁的背后,是快遞江湖的白熱化競爭。格局正在改寫,友商對民營“快遞一哥”的寶座虎視眈眈,順豐不得不做出應對。
王衛的妥協
2017年6月,一向低調、神秘的順豐掌門人王衛出現在“粵港澳大灣區論壇”上,當時他開玩笑地說:“我的低調牌坊真正沒有了。”
這不是他第一次妥協。
在那之前的2月份,在“三通一達”(中通、申通、圓通、韻達)接連上市后,曾經直言“不上市”的順豐向資本市場妥協,連IPO排隊都沒耐心,直接借殼鼎泰新材在深交所上市,神秘的面紗也被揭下。
時間往后推移,隨著順豐的不斷發展,這樣的妥協還在繼續。
2019年5月份,順豐對于一向疏遠的電商快遞市場拋出橄欖枝,推出特惠專配等新產品。當然,特惠是有條件的。據順豐速運客服介紹,這是公司為電商大客戶推出的經濟性產品,到件時效較標準產品略有差異,目前只有電商客戶會有,而價格并不對外公開。
北京地區一位順豐快遞員表示,特惠專配產品價格會很便宜,但每天至少要有500件以上的快遞量保底。
不過,北京一家日化電商的物流負責人告訴‘子彈財經’,他們在與韻達、百世等快遞公司合作時都有優惠價,但對發件量并沒有特別的要求。
可以看到,順豐雖然向電商件妥協降價,但依然強勢。
電商件一向是“通達系”的主場,主打中高端市場的順豐為何不惜降價進入?
在2019年11月15日順豐控股可轉債發行網上路演活動上,有網友提問特惠專配業務是不是針對“四通”出的競爭策略,順豐控股副總經理、董事會秘書甘玲并未正面回答。
外界有分析認為,順豐控股2018年下滑的業績以及下滑的市場占有率、業務量增速,是順豐選擇切入電商件市場的原因。
2018年,順豐控股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同比下滑4.57%,為45.56億元,差點被中通趕上;扣非凈利潤為34.84億元,同比下滑5.92%。
同時,順豐業務量增速稍顯無力。國家郵政局數據顯示,2018年全國快遞業務量為507.1億件,同比增長26.6%。而順豐2018年業務量為38.69億件,同比增長26.77%,幾乎與大盤同步,與“三通一達”相比明顯滯后。
更尷尬的是,全國快遞服務企業業務量在2019年2月份同比增速達到38.7%時,順豐控股業務量增速卻逆勢下滑16.85%。
隨著“通達系”大打價格戰搶占市場,順豐控股市場份額明顯被擠占。興業證券研報顯示,順豐市場占有率從2014年的11.5%一路下滑到了2019年Q1的8.1%,落后于通達系企業。
(圖 / 興業證券研報) 王衛的妥協確實取得了一定效果。
推出電商特惠產品后,6月份順豐業務量同比增長超過15%,7月超過20%,8月超過30%,10月同比增長接近50%。
同時,順豐的單票收入自6月起也開始出現負增長,到10月份同比下降超過16%,為20.51元。不過,單月營收仍呈正增長態勢。嘗到“薄利多銷”的甜頭,順豐繼續發力電商件。
11月25日,唯品會與順豐達成業務合作,唯品會終止旗下自營快遞品駿的快遞業務,并委托順豐提供配送服務。市場有傳言稱,順豐給唯品會開出了4元一單的低價。
媒體分析認為,接手唯品會快遞業務會給順豐業務量帶來約13%的增長。
“中國快遞物流向數字化發展是必然趨勢,快遞流量離不開電商主渠道已是客觀事實。順豐長期堅持高品質定位,不做廉價電商件,使得順豐在電商件的占比很小。如果繼續遠離電商件,順豐或將失去電商物流帶來的場景數據金礦,失去在數字化物流的渠道影響力。”中國物流學會特約研究員楊達卿對‘子彈財經’分析道。
順豐狂奔
在快遞業野蠻生長的年代,順豐瞄準中高端,在直營模式下對服務進行強有力的控制,贏得高口碑,從而打造出了自己區別于其它快遞公司的護城河。
如今,順豐急著擁抱下沉市場,其它快遞公司則在試著向上突破順豐“快”“準時”“安全”的護城河。
圓通速遞母公司圓通蛟龍集團推出“承諾達特快”,服務中高端客戶;京東物流推出個人業務,同樣定位高品質快遞;中通推出高端市場品牌“星聯時效件”;韻達速遞推出以時效為核心的高端產品“韻達特快”……高端市場已然成為快遞業的“兵家必爭之地”。
國家郵政局數據顯示,2018年中國快遞業務收入為6038.4億元,預計2019年將超過7000億元。
由此看來,快遞市場整體規模就不是特別大,高端件的市場更加狹小。高端市場順豐一家獨大的時候,它活得很滋潤。但現在友商紛紛進場,僧多粥少,就不是那么回事了。
當狼群盯上高端市場這塊肥肉,順豐不得不做出改變。
順豐一面擁抱下沉市場,一面大手筆買買買,在快運、冷運及醫藥、同城、國際、供應鏈等新領域攻城略地,以期進入更大市場。
順豐給自己的定位是快遞物流綜合服務商,相比快遞市場,物流市場規模顯然更加龐大——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數據顯示,2018年社會物流總費用為13.3萬億元。
據順豐控股2019年半年報披露,2019年上半年,其各項新業務收入占比達到23.66%,成為公司業務增長重要驅動力。
新舊業務同時發力,順豐一掃2018年的不如意,揚眉吐氣。
順豐控股2019年第三季度報顯示,1-9月,順豐控股營收達到787.7億元,同比增長20.37%;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43.12億元,同比增長44.77%。
第三季度,順豐控股實現營收286.95億元,同比增長25.36%;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2.1億元,同比增加57.47%。
從財報數據來看,順豐的這份成績單或許可以讓不少投資人樂開懷。不過,這并不代表順豐可以“高枕無憂”。
順豐的煩惱
業績、業務量、新業務都有了,但順豐有了新的“煩惱”。
并購新業務要花錢,新業務市場廣闊,順豐作為“新人”要去搶市場,實現規?;?,就意味著需要投入大量時間、精力、金錢。直營模式的順豐控股,相較于采用加盟模式的“通達系”而言,更偏重資產運營,資金壓力本就不小,新業務后續投入加大,其資金壓力更大。
截至2019年第三季度末,順豐控股貨幣資金112.52億元,較2018年末減少30.25%。負債合計436.58億元,比2018年末的347.01億元增加89.57億元??傎Y產836.1億元,按此計算,順豐控股資產負債率達到52.22%,遠遠超過“三通一達”。
不過,在楊達卿看來,比起FedEx(聯邦快遞)等充分運用金融杠桿的國際巨頭,順豐負債率處于安全可控空間。
“新一輪物流競爭,科技密集型和人才密集型背后是資金密集型。包括順豐、中通等需要把握安全線內運用金融杠杠,借力搏大。”楊達卿對‘子彈財經’表示。
另一方面,激增的單量又對順豐的運力和服務發出更多挑戰。
曾經,順豐是“快”的象征,但現在有不一樣的聲音開始出現。2019年“雙11”期間,社交媒體上就有關于“‘雙11’最慢的是順豐快遞”的質疑聲。
對此甘玲回應稱,“‘雙11’當天,我公司保證了24小時內攬收率高達80%,通過極效前置,我們可以在全國7個城市做到下單后2小時到達。另外,公司也充分利用快遞柜完善了最后一公里服務。”
但大量涌入的電商件真的沒有影響順豐的運力嗎?
好在,順豐又新借到了58億元可轉債。這其中15.2億元將用于飛機購置及航材購置維修項目,14.9億元用于智慧物流信息系統建設項目,10億元用于速運設備自動化升級項目,5.9億元用于陸路運力提升項目,另外12億元則用來償還銀行貸款。
可以看出,提升運力仍然是順豐的重中之重。
順豐控股可轉債保薦代表人、華泰聯合證券投資銀行部副總裁龍偉表示:“本次飛機購置項目包括引進4架飛機,運力可以適當增加。”
不過,順豐曾經的高端市場和中低端市場本身就是物流的兩個賽道,兩邊都要吃,還要開展新業務,意味著順豐要同時應對品牌和高成本的沖擊,壓力不小。
結語
曾經,有人將中國快遞江湖一分為二:一種是“順豐”,一種是“其他”。在過去,這種分類法粗暴但形象。
現在這種說法可能快要過時。經過多年鏖戰,快遞江湖已經不是那個江湖,“順豐”和“其他”快遞的差距在不斷縮小。
在京東、“通達系”等友商圍剿下,順豐曾經的護城河正在被打破,而順豐自己也急著從城里突圍。
楊達卿分析認為:隨著中國消費升級發展,也帶來了物流服務的升級需求,電商物流市場呼喚高品質的快遞。有較好品牌口碑、直營化網絡及國內最大規模貨運機隊的順豐,2019年全面發力電商件,通過價格競爭策略進入電商件市場,相對更容易獲客,也會加劇電商快遞市場的競爭。
“順豐踏入‘通達系’長期據守的市場,也在一定程度上會刺激‘通達系’強化服務品質競爭。”他對‘子彈財經’說。中國的快遞江湖,注定還有惡仗要打。
本文已標注來源和出處,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權,請聯系我們刪除。
作者:子彈財經